外封內凍 商總普查產業需求 籲先紓困再振興 五大建言盼政府重視 20220610 台灣新生報航運版
【記者陳維強/台北報導】疫情再度重創服務業,全國商總理事長許舒博(圖/商總提供)昨(九)日召開記者會表示,今年疫情來的空前猛烈,在外封內凍情況下,服務業持續累虧三年,再能撐的老闆現在口袋也都空空空,呼籲政府紓困要能務實接地氣,先紓困再振興,否則最後政府、勞資、百姓三輸,就後悔莫及,並提五建言盼政府重視。
許舒博指出,今年老闆特別辛苦,除了疫情加劇,通膨壓力也高居不下,根據主計總處公布五月物價調查結果,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三·三九%,連三個月超過三%,連十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二%,服務業原已受疫情影響,業績慘澹,現在成本也不斷拉高,經營困難。
商總在五月疫情升溫後,立即展開「二○二二新冠肺炎疫情對服務業影響調查」,了解各行業受創情形及需要的紓困協助,根據回收六十三個產業公會及其所屬四四六家企業問卷結果顯示,在邊境持續封鎖超過兩年,服務業再度經歷「類封城」,整體服務業與今年一至三月疫情爆發前相比,四、五月平均營收累虧再衰退四二·四九%,其中以餐飲業衰退五七·七%最多,觀光旅遊業衰退五四·七四%居次,其他產業衰退四一·二六%,交通運輸業衰退三五·七五%,以及批發零售業衰退三一·九一%,整體服務業業績受到重大衝擊,亟需政府及時紓困,度過疫情黑暗期。
以交通運輸業來說,今年四月疫情再度爆發後,通勤族與遊客數驟減,僅物流業受創較小,與今年一至三月疫情爆發前相比,四、五月業績衰退從一成至九成不等,其中遊覽車業受到「疫苗三劑出團令」影響,與今年一至三月疫情爆發前相比,四、五月業績衰退約八成五,目前已有十二家業者倒閉,後續紓困貸款若無法展延,預估還會再有二十至三十家業者倒閉。
綜整服務業紓困需求,許舒博提五大建言,期盼政府參採:一、追加500億,先紓困後振興;二、企業累虧三年,政府持續紓困;三、擴大稅務減免,減徵營業稅;四、開放國境解封,三劑疫苗「陰」免隔離;五、免費快篩試劑提供第一線服務人員,安心上工。
全國商總綜整服務業紓困需求,提出五大建議,期盼政府一定要參採:
一、 追加500億 先紓困後振興
本土疫情規模嚴峻遠超過去年三級警戒,產業受創嚴重,政府雖未宣布三級警戒,但應有三級紓困作為,以行政院編列的345.6億紓困與振興經費,相較去年企業紓困預算執行就有476.9億,今年產業在持續累虧情況下,重災產業更多更廣,政府應於疫情高原期間,至少追加紓困預算500億作為受創產業紓困補助用,且應先紓困救命,再推振興救經濟,才能真正符合產業需求與期待。
二、 企業累虧三年 政府持續紓困
去年政府推出紓困4.0方案,以同年5月至7月期間任一個月營業額較3月至4月之月平均營業額或較108年同月營業額減少達50%為要件,認定為艱困事業,唯我服務業已飽受疫情衝擊邁入第三年,政府除應持續予以紓困協助外,在艱困事業認定上,比較基期應考量企業累虧情形,制定合理標準,並簡化申請程序,讓受創產業能盡快領到救命錢。
三、 擴大稅務減免 減徵營業稅
去年財政部因應疫情衝擊推出五大應變措施,今年疫情爆發再度重創服務業,卻未提出任何紓困作為,反觀地方政府為協助當地企業,相繼宣布減免房屋稅及娛樂稅等紓困方案,今年各行各業再受疫情衝擊,除交通部已承諾遊覽車減徵第3季汽燃費外,其餘受創產業如餐飲、旅宿、貨運、汽機車、糕餅、食品流通/製造、攝影等行業,均提出減免或緩徵營業稅之紓困需求,建請財政部應擴大稅務減免,減收受創產業營業稅至少三個月。
四、 開放國境解封 三劑疫苗『陰』免隔離
我國邊境封鎖超過兩年,嚴重衝擊觀光產業,世界各國正陸續開放國境,例如:南韓6月8日起入境免打疫苗免隔離,日本6月10日起開放外國旅行團入境免篩免隔離。我國疫苗覆蓋率已日漸提高,三劑疫苗覆蓋率達六成五以上,且國內確診人數雖高但多為輕症,開放國境條件已臻成熟,建議政府盡速鬆綁邊境管制(7+7天),比照與國內確診密切接觸者,打滿三劑疫苗採陰則免隔離,為產業注入新活水。
五、 免費快篩試劑提供第一線服務人員 安心上工
服務業為高度「人與人密切接觸」之產業,在「與病毒共存」政策下,定期快篩應成為服務業從業人員未來之基本防疫措施。參考國外經驗,英、美、新加坡等國皆有「免費快篩劑寄到府」之服務,反觀台灣快篩劑每劑100元至180元不等,對於經常有快篩需求之服務業從業人員,長期可謂一筆不小負擔。建議政府應提供免費快篩劑給與醫療院所密切接觸的從業人員,及第一線服務業從業人員,例如餐飲、旅宿、貨運配送、醫療器材、廢棄物清除、美容服務及就業服務等行業,除照顧所有第一線服務人員的健康,也才能真正落實「與病毒共存」。
對於日前蔡總統公開表示,希望調高明年基本工資,也強調將排除萬難,如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中小型企業有困難,政府也會提供協助。許舒博感謝總統體恤外,建議政府應比照去年,適度補貼受衝擊產業,否則看似照顧勞工美意,實則可能因增加受創雇主負擔,導致店家裁員止損,反而傷害企業與勞工。